北京3月31日,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一场媒体圆桌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唐毅指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而言,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关键,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会导致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致命性疾病,占老年期痴呆的50%至70%,也是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就诊率为28.6%,轻度认知障碍就诊率仅为2.8%。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疾病的中晚期,错失了获得早期诊疗的机会。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有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年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7%,达1.1万亿元人民币。据推算,到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社会经济成本将达到3.2万亿元,在2050年将达到11.9万亿元。
有观点认为,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和病理研究的迅速发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曙光。但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生态系统,提升早期诊疗水平,依然任重道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第一步。
在唐毅看来,目前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治存在“四低两少”的问题?!八牡汀笔侵付愿貌〉氖侗鹇省⒕驼锫?、诊断率、治愈率低。有研究显示,只有20%到30%的患者能够及时主动就诊,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只有不到2%的患者会主动就医。约36%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能够准确诊断,其余患者仍需要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就诊才能得到较准确的诊断。
“两少”则是指专门从事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的医生和记忆门诊数量少。2021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0万名神经内科医生,其中诊治认知障碍疾病的专科医生约为2000人,且基本是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2020年的统计显示,全国三甲医院中,不到10%的医院专门设有记忆门诊。
如何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诊早治?唐毅认为,突破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方面的突破。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检测技术,各方都在积极探索,特别是生物标记物和血浆标记物等技术的研发?!拔颐欠浅F诖芄痪】烊〉猛黄?,并且获得药监部门的审批,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筛查和诊断,可以极大地提升早期诊断率。”
二是提高医生的认知。唐毅也提到,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对医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教育,比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于2021年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已培训5000多名医护人员,超过60%来自基层。
三是建议有效的筛查诊断模式,高效、准确地筛查出能够进行早期干预的老年患者。
此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仅需要医疗层面的支持,也需要日常照护层面的帮助。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顾春玲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到中期,精神行为症状会成为诊疗的主要挑战,家庭照护者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到了晚期阶段,患者可能已经从失智发展为失能状态,进一步加重了对照护的需求。家属需要寻求更多的外部支持,包括居家护理、养老机构及社区照护体系。此外,病人家属、照护者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
顾春玲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也有非药物的干预方式,以及非正式照料即患者在养老机构以外的家庭中得到照护。这类患者群体需要更完善的照护方案,以提升照护者的能力。
我国有近3亿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唐毅也表示,这需要“医、研、产、政”各个领域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个群体,可供使用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爸谌耸安窕鹧娓?,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p>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养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日,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公布了2024年度上海优秀展览会评选结果,由国药励展主办的中国国际养老福祉及护理用品博览会(CECN)凭借其在展会规模、国际化水平、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成功斩获这一殊荣。
3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为推动老年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政厅联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四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十项措施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
唯有将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社会参与的全局,才能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毕竟,老龄社会的终极考验,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让生命优雅地老去”,而标准化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基石。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国声智库
学术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著作权登记证书(国作登字-2016-F-0027542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1110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677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东240106号
Copyright © 2016-2024 GuoJiaYangLao.com 养老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4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