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提出要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并进一步丰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沉着应对,稳中求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超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并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实施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我国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随着“民生温度”不断升高,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也面临不少难题。切实做好民生工作,一刻也停顿不得、懈怠不得。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每个领域民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一方面,要立足发展,把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将保障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民生改善才能实现有保障、可持续。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要不断倾听百姓呼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连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这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要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扎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如何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就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为此,要坚持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兜好兜牢民生底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民生目标任务,字里行间彰显着党和政府处处为民谋福祉的情怀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就能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养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江苏养老保险基金将实现省级统筹
下一篇:关于“啃老”,法律这样说
505神功元气袋及其系列医药保健品的防病、保健养生的神奇效果,为海内外的消费者带来了福音。
2025-03-07 18:03:59
“智慧养老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取代人,而是让技术成为温暖的守护者?!?/p>
2025-03-05 11:03:35
如今,这些线下线上空间已不仅仅是交流空间,更是侨胞们的温暖之家、团结之家、奋斗之家,成为他们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大场镇侨联也先后荣获上海市示范街镇侨联、上海市“特色侨之家”、上海市“特色新侨驿站”、上海市四星级“侨之家”等称号。
2025-03-05 11:03:11
现“幼有所育”,对于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和减轻“养”的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通过实施重大专项支持一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公办托育机构、普惠托位建设,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如今,有送托需求的家庭越来越能够实现入托可及。在上海,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宝宝屋”能够提供临时托、计时托等服务
2025-03-03 12:03:1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一系列重磅政策相继出台,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坚定支持与殷切期望。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独特的中医药解决方案。
2025-02-26 16:02:10
3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为推动老年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政厅联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四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十项措施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
唯有将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社会参与的全局,才能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毕竟,老龄社会的终极考验,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让生命优雅地老去”,而标准化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基石。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国声智库
学术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著作权登记证书(国作登字-2016-F-0027542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1110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677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东240106号
Copyright © 2016-2024 GuoJiaYangLao.com 养老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4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