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题:“以房养老”保险正式推向全国,你愿意用房子换养老金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唐弢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以房养老”保险正式推向全国。
“以房养老”保险这笔账怎么算?
就在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后不久,浙江首单“以房养老”保险产品7日落地杭州,保险客户陆先生夫妇从杭州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手中领到了第一笔养老保险金。
事实上,“以房养老”保险并不是通常所见的保险产品,而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简而言之,就是房屋所有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每个月从保险公司领一笔养老金,待所有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再处置房子,并扣除相关费用,房子抵押并不影响居住。
这种模式下,那些收入较低,但名下住房价值较高的老人每月都能获得一笔养老金,从而改善老年生活。
据提供该保险产品的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产品主要优先孤寡失独老人、低收入家庭、高龄老年群体投保。“老年人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时,双方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金额,以抵押房产的评估值为基础,同时考虑房屋折旧、预期增值、预期的老年人平均生存年限等,金额一经确定,不能变更?!?/p>
这个看似“旱涝保收”的险种,究竟是否划算?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投保人房产的估值计算为100万元,那么60周岁的男性投保人每年需缴纳2544元保费,直至86周岁,每月到手的基本养老保险金额为2514元。
同样条件的女性投保人,两项金额相对较低,分别为年缴保费1622元和每月到手基本养老保险金额2082元。
投保人陆先生表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他和老伴每月合计可以拿到大约6000元。加上退休金,每月总共可以拿到一万元左右,生活质量肯定大不一样。
“以房养老”保险试点情况如何?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提出鼓励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和2016年分两批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试点。
从试点情况来看,业务开展并不理想。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相关业务,共有98户家庭139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续。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人难以接受‘以房养老’?!蹦峡笱Ы鹑谘г航淌谥烀此担芏嗬先艘材岩越邮茏约盒量嘁槐沧诱趵吹姆孔游蠢闯晌鹑说?。
“60岁以前按揭买房,60岁以后抵押房子养老,百年之后,什么都没留下”,成了不少人对于“以房养老”的直观感受。
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房子未来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让不少意向人群体“望而却步”, 在房价不断攀升的经济环境下,老年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房子的价值会一直上涨,而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量,对老年人房产的评估价往往低于市场交易价,这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投保热情。
对保险公司来说,这个业务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司法等多个领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基础较为薄弱,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管控难度较大,难以盈利。
专家:多举措培育全新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建华说,“它可以作为当下养老市场的一个补充方法?!?/p>
针对推广中所面临的问题,杨建华表示,激活“以房养老”保险市场,首先要将“以房养老”的服务模式标准化和精细化,提高其可信度;同时,做好信誉背书,有力保障老年人和保险机构的相关权益。
银保监会在此次通知中特别强调,保险机构要做好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综合研判,加强“以房养老”保险的风险防范。在业内人士看来,“以房养老”涉及保险、房产、信贷等多个金融环节,因此,在监管方面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通力管理。
在举措上,法律专家蔡湘南建议,当前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应对在开展保险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同时,还要管控好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和房产处置风险,建立规范有序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市场。
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需求,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逐步扩大抵押房产的范围,将其他类型的不动产,如商业类的房产、共有产权住房、农村宅基地房产等列入抵押范围,以便解决更多老年人的收入问题。
同时,专家还建议,保险公司可进一步完善养老产业链布局,探索通过引入长期护理保险与“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有效融合、发展康复医疗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养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为推动老年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政厅联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四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十项措施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
唯有将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社会参与的全局,才能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毕竟,老龄社会的终极考验,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让生命优雅地老去”,而标准化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基石。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国声智库
学术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著作权登记证书(国作登字-2016-F-0027542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1110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677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东240106号
Copyright © 2016-2024 GuoJiaYangLao.com 养老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4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