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陈佩秋就已成为上海中国画院最年轻的画师;如今,年逾九旬的她依然屡有新作,还投入到书画鉴定领域。这位“活一天就画一天”的海派艺术大师,昨天把自己的数十件古风国画送进国家博物馆展览。稍显遗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老人未能来京。她以“山高水长”为名,期待展览寻觅到更多同道知音。
95岁的画坛泰斗陈佩秋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早年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上世纪50年代,她以一幅《天目山杜鹃》摘得全国青年美展大奖。在艺术之路上,她以山水起步,后攻花鸟,终至成为“花鸟山水画大家”。此后她又开启新画风的探索,引西式印象派之用色技法于中国画,以层层叠加墨彩的手法开创出彩墨结合的陈氏青绿山水。本次展出的《山高水长》《绿原可居》《霞色春风》《赤壁怀古》等大幅巨制,即为老人与上海照诚法师合作的近作。
尽管年事已高,身体已不如原先硬朗,老人还是坚持笔耕不辍。就像当年初入画坛,每天她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临摹、写生。在她看来,写生对一个画家成长极端重要,但现在一些画家在艺术创作上过于依赖现代设备,往往是先拿手机或相机到外面匆匆取景,回头再去搞还原,不愿意“深入生活”。
陈佩秋总想为国画多做些尝试。她曾以八十高龄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卢浮宫探究莫奈等西方油画名家的用色之道。不过,她并不主张“中西合璧”,而是提出“借鉴西画色彩”,因为后一种提法更能体现中国绘画的价值。在她看来,中西方绘画原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风,只可取西画色彩之优长。
除了绘画,近些年陈佩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上。不为公众熟知的是,她的爱人谢稚柳生前就是书画鉴定大家,曾经担任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对于自己“转行”鉴定领域,陈老信心满满:“真正懂画、会画者,对古画鉴定更有发言权。”为此,她牵头成立了截玉轩古书画研究社,致力于古画鉴定。据悉,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龙华古寺联合主办,将展至10月30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养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为推动老年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政厅联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四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十项措施丰富老年文化繁荣养老产业。
唯有将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社会参与的全局,才能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毕竟,老龄社会的终极考验,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让生命优雅地老去”,而标准化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基石。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国声智库
学术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著作权登记证书(国作登字-2016-F-0027542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1110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677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东240106号
Copyright © 2016-2024 GuoJiaYangLao.com 养老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4960号-2